建立六大机制,发挥六大作用
---市救助管理站开展“寒冬送温暖”专项救助行动成效明显
2016年冬至2017年春季,为贯彻落实民政部、省民政厅有关开展“寒冬送温暖”专项救助行动的精神,市救助管理站积极努力做了大量工作,取得了阶段性成效。专项救助行动期间,先后出动车辆960余车次,工作人员上街救助达2000余人次,劝导职业乞讨人员和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分别为133人次和305人次,现场救助106名流浪乞讨人员,其中劝导38名流浪人员返乡;发放棉被35床,棉衣85件(套),食品20箱,饮用水50件,提供车票65张计人民币5063元;向市民发放《致全体市民的公开信》1200余份、《救助引导卡》500余张;协调城管处置35名职业乞讨人员,协调本市社区认领2名精神障碍人员,将3名疑似精神障碍人员送往医院救治。专项救助行动期间,无一例人员事故发生,确保了一方平安。
在“寒冬送温暖”专项救助行动中,市救助管理站主要做法是:建立了六大机制,发挥了六大作用。
一是建立了领导协调机制,发挥了联合救助作用。市政府出台了《关于开展全市城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专项整治行动的意见》,明确了“公安管控、城管管理、医院管治、民政管救”的部门职责,强化了部门联合执法的协作力度,形成了上下联动、左右互动的救助协调格局。
二是建立了街面巡查机制,发挥了常态救助作用。市救助管理站将街面巡查列为一项重要制度坚持执行,并将城区分为8个网格区域,每个网格安排2名工作人员在各自区域主要街道、城乡结合部、废弃厂房、桥梁涵洞、车站码头等地点进行巡查;在城区繁华街道上下班高峰时段,流浪乞讨人员活动频繁的时间,恶劣气候期间,重要节假日,坚持每天从上午8点到晚上9点,扩大巡查频率,减少工作盲点,做到了“一化三无”。(即:巡查常态化,救助无盲点、无缺失、无事故。)
三是建立了发现报告机制,发挥了群力救助作用。市救助管理站在全市己建立了的30个社区救助点的基础上,又在车站、码头、闹市区设立临时求助点,树立救助引导牌,公开救助电话,并保持24小时开通。还利用公交线路、报亭商亭、公用电话亭、宾馆、酒店等易于发现流浪乞讨人员的设施优势,鼓励社区、单位及环卫、保安、服务等人员,参与到专项救助行动中来,实现了民众参与救助的联动。专项救助行动期间,接到主动报警或拨打救助热线电话133人次,提供有效线索达95%,我们对参与救助行动的群众,给予了路费、电话费等奖励。
四是建立了应急处置机制,发挥了快速救助作用。市救助管理站接到报警或求助电话后,在城区1小时内到达现场并实施救助,做到快捷有效。坚持24小时接待值班制度,实行领导带班,确保生活无着的人员得到及时救助。
五是建立了分类救助机制,发挥了精准救助作用。专项救助行动期间,对未成年人实行“保护救助”;对弱势群体实行“主动救助”。按有关程序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甄别后,按照“送返原籍”、“收留待置”、“救治托养”等进行分类,做到了精准救助。专项救助行动期间,送返原籍65人,收留待置21人,救治41人,托养12人。
六是建立了宣传发动机制,发挥了舆论救助作用。通过“12.4法制宣传日”、广播电视、报刊、救助网站、公益短信、官方微博、微信等多种形式宣传寒冬救助政策、措施,加强与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沟通互动。发放救助引导卡、救助指南、手册等宣传资料,实现城市救助信息立体全覆盖。利用公交车线路多、流动快、人员广的优势,在市公交车车载电视上及时发布“寒冬送温暖”救助专项行动宣传广告,让广大市民知晓救助专项行动的基本内容,积极参与到救助专项行动中来。
市救助管理站还在冬季物资储备和设施设备安全方面,着力做好保障工作,做到了救助物质采购储备充足,救助设施设备运行良好,确保了专项救助行动取得实效。
目前,市救助管理站正在进行2017年冬至2018年春季“寒冬送温暖”专项救助行动,将以“救助流浪乞讨人员”为主体,全力做好“寒冬送温暖”救助工作,确保流浪乞讨人员安全过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