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工作动态 > 典型事迹

一位视救助对象为亲人的女站长--石武

发布时间:2016-01-17  所属栏目:典型事迹  点击次数:3871  返回上页

图为石武副站长(右一)与站里同志在街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时的情景

 

  

一位视救助对象为亲人的女站长--石武
  

---黄石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石武同志为民服务先进事迹


  石武同志是黄石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,也是全省救助站中少有的女站长。自2005年以来,在救助站这个特殊的“为民服务,为民解困”岗位上,这位女站长服务意识强,服务作风好,业务技能精,服务质量优,群众评价高。她视救助对象为亲人,把爱心奉献给了救助对象,用责任和真情为社会弱势群体构筑起了温暖的家园。她积极配合站里主要领导打造一流的救助管理站,创造一流工作业绩,多次受到上级领导首肯和群众好评,荣获“全市优秀民政干部”荣誉称号。


转角色,洒汗水,为救助对象建新家


  石武同志来市救助站任副站长前是市福利院副院长,面对工作对象的变化,首先要转变角色。她很快实现了由福利院的“院内定位服务”,向救助站的“社会流动服务”角色的转变。她积极配合站主要领导,坚持“以人为本,为民服务,为民解困”宗旨,针对救助站过去“重管理,轻服务”的观念,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,提高救助思想认识,转变救助观念,变“管理者”为“服务者”,并身先士卒首先做到。在站主要领导和她的模范带动下,市救助管理站工作很快实现了由“管理流浪者”向“为救助对象服务”的根本转变。
  为了给救助对象一个温暖的家,石武同志与站里领导一起艰苦创业,付出了多少辛劳和汗水,多少个不眠之夜,多少次带病坚持在救助一线和“中心”建设工地上。2010年底,一座3000多平米新的现代化救助站建成,齐全的救助设施,给求助者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园。在基建过程中,石武同志分管工程基建工作,她严格要求自己,一身正气,两袖清风,始终做到清正廉洁,不向施工方吃拿卡要,受到施工方的敬佩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,她严把工程质量关,严格工程规范标准,一丝不苟,确保新救助设施工程质量,圆满完成新救助设施工程建设任务,工程项目受到市审计部门的一致通过,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干部职工的好评。
  石武同志作为一名女站长,曾是一位单亲母亲,既要干好救助工作,又要克服家庭的困扰。她始终以工作为重,以站为家,一边干工作,一边还要照料儿子生活及读书,其间的辛苦与酸楚可想而知。可石武同志从不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,一个女同志脆弱的双肩,却担起了工作和家庭的两副重担,面对困难她从不叫苦,勇往直前。
  石武同志恪尽职守,克服困难,勤奋工作,团结同志,热心帮助,倾情爱护,从不以自己是站领导而高高在上,而是以普通工作者姿态与职工打成一片,职工有心里话愿意向她讲,有困难她总是尽己所能予以帮助解决。她既是领导,又是朋友;既是管理者,又当服务员,在业务工作繁忙人手不够时又当驾驶员,始终坚持与普通工作人员同样值24小时的班,笫二天不休息照常上班。几年来,她工作不分份内份外,节假日很少休息,公休假基本没休,为了救助工作,奉献她个人休假休息时间超过200余天,受到全站干部职工的赞扬。


注真情,重服务,视救助对象为亲人


  多年来,石武同志倾注真情,视救助对象为亲人,做好救助工作。她始终把救助工作,作为关系到党和政府形象的大事认真地抓,当作关系到民生的要事细心去做。她认为积极认真做好救助工作,就是在为党分忧;倾注爱心去帮助那些社会弱势群体,就是在为人民解困。
  2007年夏季,一位50多岁且下肢瘫痪的湖南女雷秋生,来站后,因其全身有异味,且性格暴烈,开口骂人,随手砸东西,救助站其他工作人员不敢接近雷秋生。石站长笫一个接近她,为她洗澡洗头,吹干头发,剪去长达1公分多长的指甲,背她上床休息,端热饭,送温茶……这一套服务下来,累得石武同志已汗流满面,筋疲力尽。这位湖南女雷秋生深受感动地说:“我的亲女儿都不愿意做的事,这位女站长做到了”, 让雷秋生感动得热泪盈眶。返回湖南时,石站长还亲自与救助站工作人员一同,用担架抬她回到家,其家人感激不尽。
  同年,一位50多岁的安徽籍男哑吧,来站后,因沟通受阻,又是石站长为他洗澡理发,照料他的生活。当这位聋哑人离站还乡时,用双手大拇指称石站长是“好上加好的好人!”
  还有一名流浪儿童周扬,因被人挟协做偷窃不从离家出走,来站后不讲真话,工作人员无法弄清这孩子的真实情况。经石站长耐心教育,真情照料,感动了这个孩子,他向石站长讲了实情。后来孩子送回其家里,他的父母万分感激!
  2008年初我市遭遇特大暴雪,石武同志带领救助工作人员,不分昼夜上街施救。当发现了一名年轻的女流浪者,因为过于饥饿卧倒在公路旁边。石武同志及时救助了这位女流浪者,并亲自给这位女流浪者做饭吃,给这位女流浪者洗了澡,从家里拿来自己舍不得穿的新衣服,给这位女流浪者换上,使这位女流浪者感动得泪流满面。2009年5月,已经回到老家的这位女流浪者,给石武同志寄来了喜糖和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说:“我结婚了,如果没有黄石站的救助和石站长的帮助,也就没有我幸福的今天”。那年雪灾期间,在石站长的带领下,我站确保了无一人冻死饿死,受到省、市领导的高度称赞。
  2009年,一名越南籍女孩“天穗芝”,因受骗后流落黄石街头,石武同志及时将这名越南籍女孩安顿在救助站。由于我国与越南在文化、饮食、居住等各方面存在诸多差异,这名越南籍女孩一开始极不适应在我站的生活,尤其是饮食方面。为了让“天穗芝”在我站能够生活得舒适开心,石武同志视她为自己的孩子,特别为她提供了细心的照顾和特别的关心。通过与“天穗芝”交流,详细的了解了她饮食上的习惯,为她提供符合口味的中国食物,还特地陪同她下到厨房自己做饭菜,一方面可以充分保证她的营养,另一方面也让她感觉像在家里一样舒适自在。这名越南籍女孩在救助站生活了两个多月,石武经常和她聊天,带她去公园,逛超市,买她喜欢的衣服、食品,教她学习简单的中文。此外,石武同志特别为她买了一个MP3,为她下载了爱听的越南音乐。这名越南籍女孩离站回国时,深有感触地用不太标准的汉语,对欢送她的市民政局领导和在场的人们说:“石站长是我的中国妈妈!”分别时这对异国“母女”抱在一起痛哭,难舍难分,此景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。
  一名被人拐卖到安徽铜陵12年后逃跑返回黄石的女孩,在石武同志多方努力下,终于找到了她分离多年的亲人。当这名黄石女孩与家人团聚时,其家人感激的话语和场面,让石武同志深受感动,同时也倍感“做好救助工作,帮助亲人团聚,促进社会和谐”多么重要。
  春夏秋冬,寒来暑往,石武和站里主要领导及干部职工们一次次顶着烈日,迎着风雪,奔忙在城市、郊区,及时救助生活无着的流浪者,一回回陪伴着流浪患者在医院里治疗疾病,一个个焦急的电话寻找流浪者的家人和地址,一趟趟列车长途跋涉,把流浪者送回家中与亲人团聚,吃多少苦,流多少汗,石武同志从不言累。据不完全统计,七年来,经石武同志亲自救助的各类的流浪乞讨者有160多人。每次的救助,忘不了那一幅幅流浪者和亲人相见催人泪下的感人场面,忘不了流浪者那一句句被救助后从心底发出的感谢话语。石武同志常说:“播洒爱心,救助他人,我终生无悔”,“只要用真情实感视救助对象为亲人,我们的救助服务才算做到了家。”


树信心,勇实践,创救助工作新局面


  石武同志和站里主要领导及干部职工们坚持“人性化救助,亲情化呵护,规范化服务”方针,树立信心,勇于实践,不断开创救助工作新局面,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救助、保护、关爱儿童的工作。
  石武同志与站里主要领导以改革创新精神,不断创新儿童救助工作的新机制。她抓住与世界儿童救助工作接轨的大好时机,对全市3261名特困未成年人、孤儿、残疾家庭子女、服刑人员子女分布、生活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,并针对困境少年儿童中存在的“学业失教、生活失助、心理失衡、亲情失落”等实际问题,深入开展救助保护流浪少年儿童及特困儿童工作,完成了对这些流浪少年儿童的帮教、安置、护送返乡任务;她还为这些孩子联系书法、绘画、英语、计算机等科目的补习老师,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救助活动,既救助了这些儿童的生存与学业,又丰富了这些儿童的课外生活,石武同志用大爱关心着这些处在困境中的少年儿童,用希望为这些儿童编织着一个个未来梦想,用真情关怀着这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。孩子们亲切地称呼她为“石妈妈”。
  2007年,市救助管理站在实践中,精心打造了对全市特困家庭未成年人的救助、保护框架,突出了以儿童为中心、家庭为基础、以社区为依托、以中心为平台,营建了以预防少年儿童流浪为目的的“全纳式”儿童救助保护体系。石武同志在站党支部领导下,配合主要领导,与干部职工们开展了一系列关爱特困儿童的活动,建立了救助保护特困少年儿童试点社区,组成了一定数量流浪儿童和孤儿的寄养家庭,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全市近千名儿童受益。
  2008年市救助管理站在全省率先建立了“城乡一体化”救助管理体系,即救助管理工作进街道、社区,进乡镇、村委会,使我市的救助管理工作做到了全覆盖,保证了流浪乞讨人员及时得到救助。延伸了救助工作的触角,创新了“主动式救助、流动式救助、立体化救助”的新格局。
  七年来,黄石市救助站在创新中求发展,以爱心救助弱势群体,为党和政府赢得了民心,先后荣获2009、2011两年西塞山区综治维稳工作先进单位、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亚残奥会期间救助工作先进单位(民政部表彰)(全省共5个)、2010年湖北省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窗口示范单位(省民政厅表彰)(全省共6个),多次受到局党组领导的首肯和表扬。这些成绩既是集体的智慧和荣誉,也有石武同志的积极努力和无私奉献,广大干部职工和社会群众常赞扬石武同志不愧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,一位好女站长。